天之道 发表于 2012-6-15 19:37:57

长沙008郑淼

                              
姓名:郑淼性别:女民族:汉出生:1914年籍貫:湖南长沙军校经历:黄埔军校第三分校16期抗战简要:1937年报考省战时干部训练团,后转入黄埔军校三分校16期。学习两年毕业后,分发到36军2师政治部担任宣传保密干事,参加湘北会战,从少尉升至中尉。1942年调到衡阳五里牌唐家大院的94后方医院从事宣传工作。现居:湖南省长沙县路口镇
走访记录:
现年97岁的郑淼老人。本来春天就该登门,却拖到了秋天,其实她居住的路口镇离县城不过几十里。今年5月和10月,长沙县的《今日星沙》报两次报道了本县唯一健在的黄埔女兵郑淼,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并有侨居美国的后裔来信联系,表示要专程来长沙看望母亲的同学战友,以偿心愿。读到这两篇报道,我很有些惭愧。心贴得紧,再长的路也不算远;心隔得远,咫尺亦是天涯。

根据记者和郑淼女儿的介绍以及有关资料,我大致了解到郑淼的生平。郑淼,女,又名郑君度、郑慧庄,1914年出生于长沙县金井一户饶姓贫苦农家,孩童时被送到当地郑九娭毑家做丫鬟。郑家是金井地方有名的望族,也是我母亲的娘家。郑九娭毑的公公郑敦谨是进士出身,在清道光、咸丰、光绪三朝为官,官至户部侍郎、工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为处理“张文祥刺马”案,乞病告老还乡,次年病卒,谥号“恪慎”。一生谨慎的郑敦谨无子嗣,过继了两个儿子,大儿子是我母亲的太爷爷,在郑氏家族中排行第六,按照清朝的官制,世袭四品道员。小儿子则是郑九娭毑的丈夫排行第九,承继家产。这位郑九爷没有半点恪慎公的遗风,乡间给他拟了二十个字的打油诗刻画他的德行:“吹拉弹唱打,琴棋书画写(地方口音读xiǎ),嫖赌逍遥烟,好恰(吃)懒做穿”,不几年工夫把偌大家当败得精光,自己在广州一病呜呼,留下郑九娭毑和女儿郑业珍孤儿寡母。郑业珍投身革命,去世很早,她交代母亲“可将丫鬟当亲生女儿教育培养,日后也有个照顾”。于是九娭毑收丫鬟为女儿并供养上学,郑淼也把九娭毑当做生母,照顾赡养,养老送终。郑淼在长沙含光女子中学(后来的长沙市十三中的前身)毕业,那年她二十岁,出落得一表人材。
    1937年日寇南侵,古城长沙和宁静的乡村也被战火燃烧。年轻的郑淼报考战时干部训练三团,来到江西于都编入政训总队女生队,随后在瑞金编入黄埔军校第三分校16期。这一期招收的女生有300人,但在世的已所剩无几。学习两年毕业后,分发到36军2师政治部担任宣传保密干事,参加湘北会战,从少尉升至中尉。1942年调到衡阳五里牌唐家大院的94后方医院从事宣传工作。她出墙报、写标语、热心为伤员唱歌、写家信,字写得好、文化水平高,伤员都喜欢找她写信念信。她还常常为伤员换药、洗绷带,甚至用口为重伤员吮吸伤口,深得伤员的喜爱和敬重。郑淼在这里认识了她的丈夫易泰临,易泰临是南京人,出身贫民家庭,南京卫校毕业,经刻苦钻研成为有名的外科医生。易泰临在抗战中被选入国防部直接调度的第二手术组,在全国各战区巡回救治伤员。这一对战地夫妻在南岳山下的衡阳生下他们心爱的儿子,取名易岳衡。衡阳危急,后方医院转移到邵阳等地,但前方送来的伤员急待手术,易泰临留到最后。正在手术中,日本飞机来袭,易泰临用身躯护住手术台上的伤员,自己被落下的房梁砸伤了腰。他忍痛救出伤员,冲出着火的营房逃到河边,用绑腿捆住电线杆泅到对岸,逃出性命。

抗战胜利后,郑淼跟随丈夫回到南京,丈夫家里还有婆婆和三个妹妹,一家人挤在一间破破烂烂的窝棚,难以为生,郑淼携夫带子回到长沙金井娘家。丈夫在家养伤,郑淼在自己家里办起了小学,招收农家子弟读书,至今村里还有80岁上下的老人亲切地称她为“郑先生”。1946年生下女儿易俊超,后来又生下两个女儿,但因贫病交加相继夭折。

新中国成立后,郑淼所在的乡村也开展了“土改”,分土地,挖浮财,从郑九娭毑口里挖不出金银财宝,郑淼被五花大绑吊在楼梯上,威胁她不把金条和光洋交出来就要扔进水塘,她实在不知道被养父早已挥霍一空的郑家除了一幢摇摇欲坠的老屋还留下了什么财宝。

家乡不可留,郑淼只身来到北京,到郑氏家族住在北京的亲戚家里做保姆,这一做就是十八年,为铁道部工程师郑家沛带大了六个孩子,又照顾了从上海退休到北京什刹海前井胡同定居的郑家朴夫妇。郑家朴与张闻天的夫人刘英是叔伯兄妹,刘英原名郑家英、郑杰,是1925年的老革命,参加过长征,在延安与先是“负总责”后是中宣部长的张闻天结婚,新中国成立后刘英任外交部部长助理等职。她与张闻天常来郑家朴家里串门,同来的还有邓小平,刘英风趣地对张闻天和邓小平说:她不是普通的保姆,是我的长辈,别看她比我年轻几岁,你们要叫她“慧姑”(郑淼原名郑慧庄)。郑淼每月把节省下的工钱寄回家,她不放心留在家乡的丈夫和一双儿女。
    1967年,“文化大革命”风暴一浪高过一浪,北京也大力清查外来人口,“不让一个坏人留在红色首都”,郑淼被赶出北京、赶回家乡。历经百年的郑家老屋更加破败,郑九娭毑垂垂老矣,丈夫易泰临因曾为国民党伤病员治伤,常常被当做“反革命分子”揪上台批斗。郑淼幸而有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贫协组长张爹的关照,只站在台下陪斗。易泰临的腰伤更严重了,几乎弯成90度,但仍然被监督着下田劳动甚至挑担子。他习惯拿手术刀的手比常人灵巧,夜晚的桐油灯下,他竟然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绩麻、纳鞋底、打毛衣,以补贴家用。他们在衡阳战火中出生的儿子易岳衡因为“出身不好”,1957年就从小学被退学务农。女儿读到初中毕业,也因为受歧视,没有被录用为教师。一家人提心吊胆熬过十年,文革刚结束的1977年,他唯一的儿子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被颓然倒塌的老屋夺去了生命,老年丧子令郑淼痛不欲生,儿媳妇改嫁,让她担起了打工抚养两个孙女的责任。郑淼又来到长沙市做保姆,断断续续又是十多年。

文革结束后不久,刘英回过长沙,那时她是中纪委委员,特地派人来金井找郑淼,但郑淼听到消息后躲到茶山上避而不见,她害怕再过若干年又要反复,自己倒霉还要连累别人。
1986年,受尽磨难的易泰临撒手西归,令人惊奇的是,当易泰临的遗体入棺时,他的腰竟伸直了,他终于不需要整年整月勾腰驼背听人训斥,终于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在安详的睡姿中归于天国。

直到1991年孙女出嫁成家,郑淼才结束保姆生涯,回乡与孙女同住。她加入了湖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听说有老同学生活困难,她经常写信问候,汇款寄物相助。得知新邵县同学陈勃生孤身一人、年老多病,她主动接来家里住了一年多,还写信给当地统战部反映情况,为其争取到每月340元的生活困难补助。黄埔同学们都称她“郑大姐”。

近年来她的视力越来越差,有人说她是老年性白内障,有人说她是为丈夫和儿子哭瞎了双眼,耳朵失聪,疾病缠身。女儿女婿担心她独自住在老屋再出事,把她接去同住照顾,她在路口镇至今已经住了七八年了。                        《今日星沙》10月28日报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沙008郑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