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 发表于 2012-6-15 19:46:17

长沙011何汉忠(2016年去世)

本帖最后由 蓝冰 于 2016-12-3 14:13 编辑

                                          
姓       名:何汉忠
      出生年月:1917年
      籍       贯:广东中山
      住       址:湖南长沙马王堆      军校经历:黄埔四分校14期炮科
      抗战简要:何老毕业于黄埔军校四分校的14期炮科,步行到广西桂平入伍学习。因为个子不高大,被分配学习专用于对付坦克、运兵车的轻型平射炮。1938年5月毕业分派到“中央”战车防御炮教导总队,再调到炮兵51团三营任少尉弹药队长、90师中尉连附,59师上尉连长,1939年先后配属川军20军、粤军4军在湘鄂赣一带与日寇作战。行军艰难,炮兵行军就更难,铁路公路都已经破坏,炮弹和拆卸分解的炮身全靠战士们肩扛手抬。他们就这样从广西的桂林步行来到长沙,奔赴岳阳、沅江,在洞庭湖和湘江之滨展开激战。参加第三次长沙会战。

                                                                           寻找参加过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幸存老兵
                                                                                                                                 (犟牛整理)
    清明将近,前几天接到《潇湘晨报》记者的电话,今年是抗日战争第三次长沙会战70周年,希望协助寻找几位当年参加过长沙会战的抗日老兵,做次采访专题报道。

    我没把这事看得有多难,80多岁以上的老兵都有可能参加过,我手头上保存有资料的长沙健在抗日老兵有将近50位,要想采访几位参加过保卫家乡的那还不容易,便一口应承下来。但仔细一查资料我愣住了:现有资料中,老兵们参战的足迹踏遍全国,河南湖北、江西广西,甚至到了缅甸、印度,但没有一位亲身参加过第三次长沙会战。

    更纳闷的事还在后面,我找了“湖南老兵之家”的领头志愿者青蛙,他们没有合适的对象,又咨询了抗战史专家李宣钊和曹湘陵老师也没有结果。市黄埔同学会的彭秘书长说原来长沙县有位杨老参加过但已经去世,还有住在开福区的罗弘毅亲历过也在去年去世了。哦,参加过长沙会战的老兵们,你们在哪里?那场惨烈战事已经过去70年,还有亲历者健在吗?

    终于,彭秘书长告诉我一条线索:住在马王堆的黄埔老兵何汉忠有可能参加过长沙会战,但何老几年前去了美国小儿子家,原来的电话号码也不通了。好不容易找到他女儿的号码,约定第二天去登门看望采访。3月25日上午,我与彭秘书长、雨花区后裔朋友布衣、晨报的两位记者还有湖大的两位大学生在惠泽园小区门前集合,走进了何老的家。

    何老已经95岁,眼睛接近失明,听力也不大好,说话广东口音,沟通相当困难。幸而何老的老伴江奶奶是长沙人,就为我们当了现场翻译。

    何老1917年出生于广东中山小榄一个富裕家庭,在广州仲凯农业中专毕业后在乡村小学教书四年。1937年抗战爆发,1938年日寇把战火烧到了美丽富庶的广州城。成千上万的青年人不分贫富贵贱踊跃报名参军,保卫家园,喊出“死守广州”的口号。当时的省主席说:爱国光有热忱不行,没有受过训不会打枪不会格斗,人多也没用。何老便考入了黄埔军校四分校的14期炮科,步行到广西桂平入伍学习。因为个子不高大,被分配学习专用于对付坦克、运兵车的轻型平射炮。1938年5月毕业分派到“中央”战车防御炮教导总队,再调到炮兵51团三营任少尉弹药队长、90师中尉连附,59师上尉连长,1939年先后配属川军20军、粤军4军在湘鄂赣一带与日寇作战。行军艰难,炮兵行军就更难,铁路公路都已经破坏,炮弹和拆卸分解的炮身全靠战士们肩扛手抬。他们就这样从广西的桂林步行来到长沙,奔赴岳阳、沅江,在洞庭湖和湘江之滨展开激战。

    何老还记得,新墙河和汨罗江是湖南的两道天然防线,他们与南侵的日寇隔江对峙,他们每个连有4门炮,射程可达1000米,敌人想要渡河,他们就狠狠地开炮轰击,炸得敌人船毁车翻,人仰马翻,死伤累累。节节抵抗、节节退守,由阿南惟几中将司令官率领的敌第3、6、40师团在飞行团的狂轰滥炸掩护下,一步步深入湖南腹地,钻进了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布下的“天炉阵”。日军从东北面和南面进攻长沙,狂妄宣称要“打进长沙过元旦”,但他们遭到了顽强的阻击,日军占领了妙高峰、杜家山,建立炮兵观测所,指向长沙城的制高点天心阁,在冬瓜山、黄土岭一线发生了反复激烈的拉锯战。何老所在的战炮营则坚守在北门和湘江东岸,不让敌军进城、过江,江那边的岳麓山是俯瞰全城的重炮阵地,随时以炮火支援第一线。

    最紧张的时刻,各个阵地告急,敌人的先头部队已经突入城内,长沙岌岌可危。原本是远距离作战的炮兵也直接上了前线,何老指挥用穿甲弹直接瞄准敌军的工事平射。在激烈的交火中,何老手下的一位排长胁部中弹,血流如注。战事紧急,缺医少药,何老只能吩咐战士用盐水为这位排长清洗伤口、简单包扎,抬下火线。他再也没有见过这位排长,一直惦记着这位好弟兄的生死。战争生活极其艰苦,他们流动作战,席地而卧,寒冬腊月垫的盖的都是稻草,没有盐吃,喝不惯包谷稀粥,很多士兵拉稀、打摆子,连路都走不动,但上了战场一个个生龙活虎。

    骄横的日军顶不住了,阿南惟几遇上了长沙这块咬不动的硬骨头,只得下令撤退,但撤退也不是那么容易。湖南的百姓挖断了公路铁路,放水淹田,坚壁清野,不准敌人走湖南的路、住湖南的屋、食湖南的米,让钻进家来的强盗饿着肚子跑路。在金井乡(那里是我母亲的故乡),日军的第6师团出动搜索一个早晨,只找到了两只红薯。国军第4军、10军、20军、73军、74军、78、79军合围追击,把日寇赶回新墙河北。历时一个月的第三次长沙会战结束。我军以伤亡近3万人的代价取得胜利,毙伤日军5万余人,长沙城巍然屹立,“长沙抗战”的名声传遍全国,传遍世界。

    抗战胜利以后,何老回到广东老家继续以教书为业,不久因历史问题被清洗,到小榄食品罐头厂做工,妻子带着三个孩子回了长沙。1967年年届半百的何老被以“历史反革命”遣送回乡监督劳动,一位算命先生给他占了一卦,说他将要“破镜重圆,老来得福”,他连连摇头,不相信有这样的好事,帽子压得他抬不起头,妻子儿女断绝音信二十多年,儿女都随母亲改了姓,会有破镜重圆、云开日出的那一天吗?1979年终于盼到平反,这一年他62岁,妻子和孩子们来信了,妻子一手把儿女拉扯大,一直在苦等着他。女儿顶职,两个儿子都是知青,一个下安乡、一个下在长沙县,都招工回了城,小儿子发愤自学,考取湖医研究生,到了美国工作。何老发挥余热继续在广东家乡教书、做会计,1985年正式退休回长沙,与老伴住在市立三医院的职工宿舍。市立三医院背靠的冬瓜山,就是当年第三次长沙会战鏖战最激烈的战场。与何老一起参军的七位同学如今只留下他健在,曾经一起生死与共、浴血沙场的战友也云散五方、生死不知。何老把《长沙晚报》连载39期的“长沙会战”长篇纪实工工整整装订成册,时常翻阅,他凝视着窗外的繁华,回想起烽火连天的岁月,昏花的老眼盈满泪光。

    面对何老,我深感惭愧。我算是土生土长的长沙人,从高小开始上历史课,中学、大学,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史、党史,学了一辈子,对于家乡的抗战史却是模糊不清。我只听母亲和姨妈说起日寇的残暴,在进攻和退却时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抢不到粮食就把锅子水缸瓮坛都砸破,坛子、碗里都拉上便溺,房子点上火烧掉。为了发泄报复,日寇把七八个中学生活活砍去天灵盖,任他们在种泥豆的田里痛苦挣扎翻滚死去,鲜血把整丘田都染红了。长辈们的讲述是活生生的乡土历史教材,我们永远不该遗忘的。

    我查阅了长沙会战参战部队的下落:欧震的第4军副军长张德能因第四次长沙会战弃守被枪毙,该军于1949年被全歼于安徽,残部逃至台湾;方先觉的第10军在衡阳保卫战中几乎伤亡殆尽,重建整编后在内战中被歼灭;彭位仁的73军在福建平潭岛被歼;74军整编为张灵甫任师长的74师在孟良崮全军覆没,……。这大约也是很难找到参加过第三次长沙会战亲历者的原因之一。

    也许,还有幸存的老兵隐姓埋名默默生活在哪处乡间,我想找到他们,带去晚辈的问候和敬礼。也许,他们都已长眠地下,但,以鲜血和生命保卫过我家乡的英烈们应该功载史册、彪炳千秋,永获后人的景仰和尊崇。
                                                                                                                     2012-3-26

相关链接:http://www.ilaobin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7678&extra=page%3D2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沙011何汉忠(2016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