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 发表于 2012-6-16 20:14:23

长沙020喻毓华

                                          
姓名:喻毓华性别:女民族:汉出生:1916年籍貫:湖北黄陂住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军校经历:战干一团直属女生大队一中队老兵回忆:我的母亲喻毓华
    外公给母亲取名“本华”,“我本中华”之意。“本华”这个名字象是男孩的名字,于是母亲读书时,老师又给母亲取了个学名、叫“张玉兰”。母亲就是用这个名字报考黄埔军校的。
    外公家是大户人家,祖上曾官至“瀚林”,辞官返乡后经商,是故家境显赫。母亲祖籍是湖北黄陂、外公到汉口经商后,老家黄陂的田产由管家管理。在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外公很开明。母亲先是读了两年小学,后直接进了教会中学。不过母亲只读了两年中学就参军了。
    外婆姓喻,也是大户人家出身。外婆的二弟、就是母亲的二舅喻晋章,曾是张学良少帅的少将副参谋长,“九.一八”后、随张少帅入关,仍在军界任职。母亲的表哥随父离开东北回到黄陂老家后,对日寇的狼子野心洞若观火,抗日激情十分高涨,常和同学在家里聚会。母亲虽小、耳濡目染、也痛恨日本侵略者。母亲上学要经过日租界,他们几个小孩见到日本人就唱:“日本矮子就是拐、生个伢子没屁眼。”
    三七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同年南京沦陷,武汉成为全国抗战中心。当时,由于国共第二次合作,举国团结一致,共御外侮,军民同仇敌忾,慷慨激昂,掀起了全民抗战的高潮。许多沦陷区的知识青年,汇集到武汉,要求加人抗战行列;大后方的知识青年,激于民族义愤,也纷纷要求从戎报国。尤以爱国青年学生,投入抗日救亡工作,更为风起云涌。这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已成立了政治部(部长陈诚,副部长周恩来),要在各部队建立政工机构,更需要大量干部。蒋介石审时度势,提出在军事委员会之下建立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尽快培养出战时所需各类工作干部。一九三八年一月,战干一团正式成立,团本部设武昌珞珈山。
    外公家在汉口万民后街。母亲听说黄埔军校在武昌招生,就和表姐、表姐的同学、以及自己的一个同学一行四人悄悄地离家、过河去报考黄埔军校。母亲至今记以犹新的是,在报名点,当兵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怕死么?你们想发财不?怕死的、想发财的就莫来。战干团学生,绝大多数是招考而来的男女知识青年和回国参加抗战的华侨青年(第二期以后不招女生)。体格检查比较严格,笔试只考国文和常识两门,凡具有初中毕业文化水平即可录取。
    考试完后得等通知。母亲不敢回家,躲在武昌同学家,这一躲就是四天。母亲的大舅得知母亲一夜末归,第二天一早就跑到家里、把外公臭骂了一通:姑娘家家的,怎能在外抛头露面,还一夜不归,你是怎样管教的?还不把大小姐找回来。外公外婆没吱声,只是唯唯诺诺地点着头。母亲的大舅骂完后、气还没消,又找到了母亲的二舅,要二舅派兵去找。二舅无奈,他找到家里,从外公的猜想中,估计母亲去武昌是去报考军校,就叮嘱外公:大小姐回家后,一定去一下他的公馆。
    四天后,母亲得到了录取通知、兴匆匆地回到家里,一五一十地把事情经过告诉了外公。外公没有骂母亲,也没有夸赞母亲,只是告诫母亲:在军队,不要搞军事,也不要搞政治,还是搞你的医务罢。(母亲在教会中学学的就是医务)母亲不敢去公馆告诉二舅,二舅还是知道了,他托口信来会,他会派车送母亲去报到。报到那天,外公没有通知二舅,租了一台车,亲自送母亲到码头,目送母亲过江去武昌。在国破家亡即将来临之际,外公送女投军,不能不令人钦佩。
    母亲在战干一团直属女生大队一中队,队部在与男生一江之隔的左右旗。战干一团正规训练时间为六个月,前三个月为入伍训练,后三个月为分科训练。入伍训练主要为基本军事操练、野外演习等军事课程。在武昌受训期间,日本鬼子的飞机经常狂轰滥炸。有次在拉练时,遇到鬼子飞机轰炸,大家都卧倒在稻田里,一身湿淋淋的。等到鬼子飞机离开,大家从稻田里爬起来,继续拉练,沿途到处都是被炸死的老百姓,血肉模糊的手臂挂在电线上,还滴着鲜血,引来成群的苍蝇,其景况惨不忍睹,这一情景,激发起同学们满腔愤怒。
    还有母亲在一次夜晚野外演习过浮桥时,一脚踏空、跌倒骨折,至今还常腰痛。分科训练,主要课程有“总理遗教”、“三民主义”、 “政治学概论”、“经济学概论”、“国防形势”、“地理”、“新闻学”、 “民众组训”、“军民合作”、“对敌宣传”等。还有不定期的“精神讲话”,由军政要人或各界名流进行专题演讲。有一次听演讲时,母亲见到二舅外公带着外婆在台上,外婆频频向母亲点头,母女虽没讲话,母亲却备受鼓舞。从此以后,同学们都知道母亲是一位将军家的大小姐,对母亲也格外尊敬,称为大姐。那年母亲22岁,仅从年龄上讲,母亲也是班上的“大姐大”。
    战干一团于一九三八年七月在武昌毕业。学生受训期满,经过考试及格准予毕业,并发给由蒋中正、副团长陈诚签署的毕业证书。还发给刻有团长蒋中正赠的军人魂短剑一把,剑面上刻有“成功成仁”字样。分配由团部统一办理,学生队毕业后有3-6个月的见习期,支准尉薪,期满支少尉薪。同时还发给置装费和一本同学录。可以想象,母亲身着军装、系上武装带、配上短剑,哪是多么威武。可惜这些东西一样也没留下。
    战干一团各期毕业学生共以万计,毕业后工作分配大致有六、七种,母亲按照外公的嘱咐,仍旧从事医务,经二舅外公的关照,母亲毕业分配139后方医院。
    武汉沦陷前夕,1938年9月母亲随战干一团撤退到湖南后,才到139后方医院报到的。139后方医院在益阳乡村一座大庙里。
    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11月8日,日本侵略军攻入湖南北部,并轰炸了长沙和衡阳。9日、11日,临湘、岳阳接连失守,中日对峙新墙河。长沙的局势虽然十分严峻,但战火还没有烧过来,因此医院还没有接收伤员,大家也没有什么事,于是在12号,母亲和两个战友离开医院,想到长沙去玩。他们在益阳城里玩了一天,并宿了一晚,次日再往长沙走时,路上遇到许多从长沙逃出来的难民,难民说,日寇已经攻占了长沙,长沙已是一片大火,不能再去了。母亲一听急了,赶紧返回医院,谁知赶回医院,已是人去楼空,医院奉命撤往安化。三人一商量,决定马上追赶部队。怎么追?坐车,车是没有的;骑马,母亲会骑马,但马也没有啊,何况那两位战友也不会骑马;两条腿走?太慢太累,还是找船坐船罢。三人走到河边,恰巧有条运煤的船,刚卸完煤,黑漆漆、脏稀稀的、正准备回家。三人前去商量,船老大犹豫了一下,还是同意专程送他们。那时节,老百姓都知道抗日是怎么回事,见三个女军官客客气气的,说到岸后还给船费,就算是再运了一趟煤罢了。行到午时,大家都饿了,可行前匆忙,没备食品,船老大本是回家吃饭的,也没备食品。于是请船老大在离村镇最近的地方靠了岸,三人上岸买了菜和米、回到船上自己做起饭来。三个姑娘家家的,谁也做过饭,何况还是在船上,幸亏有船老大在一旁指导,三人兴致勃勃,七手八脚,淘米的淘米、洗菜的洗菜、烧火的烧火,总算把饭搞熟了,那餐饭大家吃得特别香。
    三人离船后,步行找到驻扎在安化的医院才得知,那天长沙大火是自己人放的,俗称“文夕大火”,日本人还没打来;也就是那天,在益阳的三家后方医院同时接到命令向后方撤退。由于安化交通不便,接送伤员不便,医院很快就又从安化迁移到溆浦。由于缺医少药,在迁移途中,伤员伤口化浓生蛆、惨不忍睹;一路上还土匪拦路设卡,迁移十分缓慢。1940年,母亲从139医院被抽调到驻扎在沅陵的第一后方医院。
    沅陵水陆交通方便,第一医院规模也大,伤员较多,因此护理工作也很重。不过这并不算什么,头痛的是敌机每天要来轰炸五、六次。母亲记得有年正月初一,敌机到了头顶上,才拉响警报,老百姓躲藏不及,沅陵的一条老街被炸成平地,到处是倒塌的房屋、烧焦的树木和血肉横飞的尸体。1943年,日本人在常德实行了细菌战,母亲不幸患上了副伤寒,不得不住院治疗。那时候,长沙的湘雅医院也撤到了沅陵的凤凰山。母亲在湘雅医院治疗了两个月,出院那天又遇敌机轰炸。母亲不敢躲进防空洞,因为沅陵曾发生洞口被埋,全洞人全闷死的惨剧,母亲又只能再一次躲在田埂下,又再一次见到了被告炸得血肉横飞的同胞们的尸体。母亲好不容易熬到了日本人投降。
    父亲是学公路运输的。抗战期间,重庆是陪都,在湘、川、甘的公路上、人流是络绎不绝,而父亲正在这湘川甘联运处工作。抗战胜利了,湘、川、甘的公路上的人流量却少了,是以父亲失业了。既然胜利了,抗战结束了,从全家生活计,母亲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后方医院,离开了沅陵,离开了那个做梦都令人不安的地方。父母带领一家人回到了湖南湘阴城关镇。母亲开了一家诊所,父亲除了公路管理外,没有什么特长,很长时间没有找到工作,家庭生活重担全压在母亲肩上。1948年、我出生在湖南湘阴城关镇。
    1950年,新中国成立了,但百废俱兴。首任长沙市卫生局长郑群四处网罗医务人员,他是124后方医院的药剂师,也是中共地下党员,认识我母亲。当郑群得知母亲在湘阴开诊所时,连忙写信邀请母亲来长沙参加工作。于是我们一家人来到了长沙。1956年前,母亲一直在郊区卫生院,穿梭在四方坪、马栏山,洪山庙一带的乡下。1956年,岳麓区办起了第一所正规医院,长沙市第四医院的前身---岳麓医院,母亲被调到这里,成了目前四医院仅存元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沙020喻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