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033肖在衡(2016年去世)
本帖最后由 蓝冰 于 2016-12-3 14:27 编辑姓名:肖在衡
出生日期:1920年11月18日
所在部队:1941年广西桂林参加军训,随后分配到国军37军7师20团任军需股长。长沙会战时自愿回湘参战,调回37军95师148团。
参加战役:参加第三次长沙会战。
现在状况:现住宁乡县历经铺乡,生活条件一般,家庭和谐,儿媳十分孝顺,但老人患有肺结核。
抗战经历:
一个图书管理员的铁血抗日史
在志愿者江波看来,每找到一位健在的老兵,都是一种新发现。今年91岁,曾参加长沙第三次会战新墙河战役的肖在衡老人,就是他偶然的发现。
曾经的军需官肖在衡老人,用大于常人数倍分贝的声音,诉说着参军前后的经历,不时用挂在胸前的毛巾擦拭嘴角的口水。尘封60多年后,面对记者的采访,老人努力讲述着那些记忆深处的碎片,还原着那段历史。
自愿参军的“壮丁”
1920年,肖在衡出生在长沙市宁乡县东湖堂镇陶家湾村塘下组(今地名,记者注)的一个普通农家。和当时所有乡邻一样,肖家的生活并不宽裕。
“我父亲有两个哥哥,还有两个弟弟,一家5个男丁,算是人丁兴旺的一家。”日前,肖在衡的长子肖西生在接受《法制周报》记者采访时说,父亲10几岁时,抗日战争爆发,抽壮丁成为当时农村的普遍现象。
“三丁抽一,五丁抽二,”肖西生说,“我父亲有5兄弟就要抽两个去当兵。当时,我大伯已经当兵了,他不幸于1940年被炸死了。”
“按规定,我家还要有一个人去当兵,当时,我父亲已经在陶家湾民国大学当上了图书管理员,受当时抗日热潮的影响,他自愿成为一名抗战新兵。”
《法制周报》自2010年以来刊发的抗战老兵系列报道中,曾见诸报端的洪行将军、钟子立、周普生等抗战老兵,其原籍均为宁乡县东湖堂镇。其中,周普生居住在东湖堂镇东湖社区北冲组时,钟子立和洪行将军同为东湖堂镇楠竹村红花组。后文将要提到的另一位重要历史人物鲁涤平,其原籍亦为宁乡县道林镇,与东湖堂镇相距不远。
从记者的走访经历来看,在那个全民族同仇敌忾的时代,宁乡东南部这方水土上的青年人,将到前线去打鬼子当成了一种自觉追求。
肖在衡老人正是来自这方山水,日后的经历也证明了他是一条血性汉子。 毅然辞职奔赴前线
“我是1941年进入陶家湾民国大学的,当时的校长是鲁涤平。”肖在衡老人坚持要亲自向记者讲述当年的历史。
“民国大学当时搬到我们家乡,我读过一些书,经人介绍被招到学校当了一名图书管理员。”
记者查阅相关史料得知,民国大学由鲁涤平之弟鲁荡平(1895-1975)于北平(现北京)创办,1941年南迁至宁乡陶家湾,设三院九系(文理学院、法学院、农学院和中文、外文、数理、法律、政治、经济、农学、园艺、农经等系)。肖在衡正是此时进入该校的。
鲁荡平,系湖南宁乡道林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后加入中华革命党,曾任湖南益阳、湘乡等县县长,大革命后从事教育,在宁乡与周震鳞创办靳江中学,在北平创办民国大学。
“那时,有很多热血青年自愿从军,我在学校时就曾亲眼看到很多学生高唱"愿做炮弹鬼,不做亡国奴"的歌,争先恐后去当兵。”肖在衡说,为去当兵,他毅然辞职,前往广西桂林参加军训,随后被分配到37军第7师20团,在该团供给处军需股当上了一名股长。
“离开学校时,真有一种壮怀激烈的感觉。”肖在衡说,学校还专门送了一幅岳飞的《满江红》画给他,“鼓励我们像岳飞一样,英勇杀敌……”
激战一夜死伤200余人
作为军需官,肖在衡并非战斗人员,但在第三次长沙会战时,他所在的后勤部队却经历了一场几乎毁灭性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他所在的营死伤多达200人,一个军需连全部阵亡。
谈到这段历史时,老人的眼角泛起了泪花。
肖西生告诉记者,每年的清明节,父亲都会要求他买几十斤冥币烧给他的战友。“也不知道他们的家里人,有没有给他们烧纸,就一起烧些给他们吧。”
如果说,对于那些不知姓名的战友烧纸,是一种心愿的话,那么,烧给成寿平处长的纸钱则是缘于肖在衡经年不断的思念。
“成寿平是我当时在部队军需处的处长,副处长叫张季渠。”肖在衡说,在长沙第三次会战的时候,基本没有战斗能力的预备队,在紧急情况下被调往前线,一个早晨就被打得七零八落了。“从头一天晚上点灯时分(傍晚)打起,第二天早晨,死伤200多人,一个军需连就全没了……”
肖在衡说,他参军后,曾到广西军需二分校接受军训,长沙会战时,被调往长沙进入37军95师第148团,分别在岳阳、湘阴、汨罗的新墙河,长沙附近的沙田、金井等地驻防。
“长沙沦陷后,我们的部队调往湘阴,作为预备队参战,没有想到第一战就死伤惨重”。
肖在衡回忆,当时日军的最高指挥官为横山勇。“如果不是常德会战,日军将主力部队调往常德,减轻了预备队的压力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日军主力转移后,肖在衡所在的预备队只剩下90余人了。
尘封记忆晚年幸福
“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都在那个特殊年代散佚了。”肖西生说,父亲以前很少提起当年的事,只是近几年,在志愿者们看望和提起时,老人才把那些故事讲给他们听。
1949年9月19日,肖在衡随所在部队在绥远起义。
多年后,肖在衡才回到湖南老家开始新的生活。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一度将生命与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军人,有两个儿子因为饥荒而先后死去。出生于1948年的肖西生也称,父亲的经历影响了他的一生。
好在老人的晚年生活颇为幸福,如今已经儿孙满堂。
、
肖老生活补助费的回执。
以上是湖南广播电视台法制周报2011年8月《一个图书管理员的铁血抗日史》的报道,对肖老的抗战史进行了详细的报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