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008贺湘才
本帖最后由 飞濂 于 2012-11-15 11:47 编辑老兵姓名:贺湘才
出生年月:1915年
籍 贯:湖南涟源
现居住地:湖南省涟源市桥头河镇
部队番号:陆军第2军第9师炮兵营
参加战役:昆仑关战役、宜昌地区、滇西
抗战经历:当地志愿者:肖莉(系老人的侄外甥女)qq:522861918
《法制周报》朱春先采写的老人情况:
昆仑关战役幸存抗战老兵:从阵地上抢回师长的遗体
http://234386073.blog.163.com/blog/static/1073183082010111011105056/
他曾亲历昆仑关战役、宜昌会战、滇西战役,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抗战结束后,他从芷江步行10多天回到家乡,做过船夫、茶农,成为一个僻远乡村的普通劳动者。
贺国才抱着刚刚一岁的孙子,椅子靠墙,坐着。50岁的儿子和40多岁的儿媳妇,正在忙着家务和地里的劳动。
这是一个年龄跨度悬殊的四口之家。爷爷贺国才96岁,孙子贺童(化名)1岁。
在半山腰上一栋没有完工的红砖楼房里,贺国才每天做着同样的事情。祖孙俩的交流,往往借助着婴童的哭声和老人沧桑的呵护来完成。
这样的画面,是桃花源式的。
65年来,抗战老兵贺国才回乡以后,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先后育有两个儿子3个女儿。晚年与最小的儿子贺孟初住在一起。
3年前,贺孟初在广东打工的儿子想回来结婚,要父亲起一栋楼房。其时,贺国才还能挑着一小担砖上楼。新房还没有建好,年轻人在一场意外事件中失去了生命。次年,52岁的贺孟初再得一子。
于是,便有了96岁爷爷抱着1岁孙儿嬉戏的亲情场面。
那个过早离世的年轻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爷爷是用脚板走遍大半个中国,先后参加过昆仑关战役、宜昌会战、滇西战役等著名战事的抗战英雄。那个还在贺国才怀里怡然成长的小婴童,或许在长大之后,有一天会知道他的爷爷是整整一个世纪以前的大英雄。
昆仑关战役:炮火中抢回师长郑作民遗体
贺国才是后来改的名字。当兵之前,他叫贺湘才。
“为了国家的存亡,我们拿命来保卫她。当兵以后,我们大家都志在保家卫国,报名时,我把湘改成了国,6年抗战,我都叫贺国才。抗战结束回到家乡,我又把名字改了回来,还是叫贺湘才,毕竟,这名字是父母给的。”(为方便表述,本文用贺国才名字)
现在已是湖南省涟源市一个辖区桥头河镇下属村的新长村,在贺国才出生时,属于当时的新化县株木乡。
1915年,贺国才出生。其时,贺家已育有一子,取名贺连才,贺国才出生后,兄弟俩同在家中务农。1939年正月初八,保长贺正先带来桥头河区公所的通知,按两丁抽一的规定,贺家必须有一人去当兵,经过家人商议,最后确定贺国才去当兵。
“报到以后,我们就被派到安化县桃花江新兵站搞简单的集训,不久后便被分配到驻扎在益阳的国民党陆军第2军第9师,在那里只驻扎了一个月左右,部队便开拔四川秀山、酉阳一带剿匪。”
几个月后,仅经历短暂的新兵集训和剿匪实战锻炼的贺国才,随同部队被调往广西,参加昆仑关战役。
也就是从这时起,24岁的农村青年贺国才,在抗日战争爆发两年后,开始了他全程亲历和见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6年过程。直到1945年日军在芷江投降后,从滇西回到湖南的贺国才,结束抗日脱离军界,重新回归了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
在贺国才的记忆中,他当时所属的部队是直属师部管辖的炮兵营。第九师除炮兵营外,还管辖25、26、27团(所有表述均来自受访者的回忆,以下涉及历史的其他相关情况类此。记者注)。
据史料记载,昆仑关战役爆发于1939年12月。12月4日,中国守军收复太宁,强攻昆仑关之敌。贺国才所在部队由四川酉阳经贵州都匀,到达昆仑关前线。“我当时是迫击炮手,可以打7公里,日本人打不到我们的炮。”贺国才说,他随部队到达昆仑关后,即投入了殊死的战斗。
71年后,贺国才仍清晰地记得当年战争场面的残酷与悲壮。当回忆到从日军手中抢夺阵亡师长郑作民遗体的一幕时,这位96岁的老人几度哽咽。
据史料记载,出生于湖南新田县一个贫民家庭的郑作民,时任第二军副军长兼第9师师长。1940年3月3日黄昏,在指挥部队战斗时中弹,牺牲时年仅38岁。
“当时军部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将郑师长的遗体从日军手中抢回来。”贺国才说,“如果抢不回郑作民的遗体,全体将士都要被枪毙。”
“其实,根本不需要军部下这样的命令,所有的将士都会冒着生命危险将师长抢回来。大家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冲锋,硬是从敌军的炮火中,将师长请回了自己的军营。”作为当年这悲壮一幕的亲历者,贺国才提到这一话题时,语言铿锵有力。
宜昌会战:亲眼见到一个怯敌排长被枪毙
昆仑关战役结束后,贺国才所在部队奉命回到湖南益阳茅家滩(音)休整训练,一个多月后,部队开往湖北当阳、宜昌等地。
1940年3月,日军发动了“宜昌作战”,同年6月,宜昌沦陷。
“我们当时所在的部队在那里打了两个多月。”贺国才说,炮兵都在离战场几公里外的地方,直接由指挥部打电话进行指挥,“打哪个方位,打多远,都是由指挥部打来电话后,再凭经验,在规定距离的基础上,再加一百公尺到两百公尺发射出去,打完之后,再与前线指挥部联系,了解是否打中了,如果没有打中,再稍作调整。”
“当时的炮兵直属军部,哪个团需要支持就支援哪个团。我们当时吃住都在山上,每天不分日夜都在打,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哪里。”
在回忆当年的战争细节时,贺国才提到了一件让他记忆深刻的事情。
在攻战一个日军据点时,当时了解到的情况是,对方有12个人,3挺机关枪。“上面命令一个排去攻打这个驻点,当时,这个排只有两条枪,排长不执行命令,不去攻打,结果被当场枪毙。最后,一个副排长带着几名士兵冲上去,顺利地解决了对方的武装。”
“在部队,命令代表一切。”贺国才说,不执行命令,最严重的会被当场枪毙。没有接到撤退的命令,哪怕是战斗已经结束,也不能撤退,他自己就曾亲自经历过这样一个事件。
“在5月初的一场战斗中,炮兵与部队失去了联系,电话打不通。由于没有命令,我们不敢撤退,结果部队都以为我们被日本人抓走了,牺牲了。直到当天晚上很晚的时候,电话终于接通,大家才敢下山。”
这次战斗结束后,贺国才所在的炮兵营随大部队一起,坐船到重庆,在陈家口(音)休整到第二年(1941年)的正月初,开拔贵州。
贺国才说,在贵州的大约一年时间内,基本上没有打仗。不过,这种平静很快就被另一场更为激烈的战斗所代替。一年多后,贺国才所在的部队坐火车到达云南下关,参加著名的缅北滇西战役。
滇西战役:曾被自己军队打了半天
历史资料显示,1942年春,日军入侵缅甸。中国应英军要求,派远征军入缅支援英军作战。此次入缅甸作战失败后,中国远征军一部分进入印度,编为中国驻印军。另一部分退守滇西,扩编为两个集团军。
1943年10月,为执行盟军魁北克会议关于在缅甸对日军发动攻势和打通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的决定,驻印军在总指挥史迪威的指挥下,逐次集结于印缅边境的雷多地区,准备向缅北日军发动进攻;驻滇西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决定以腾冲为目标对日军发动进攻。
驻缅北和怒江西岸的日军共4个师团,辖9个步兵联队、8个特种兵联队,在第33军司令官本多政材指挥下实施防御。
贺国才到达云南下关后,所在部队随即被派往腾冲、芒市一带参战。
“我们到达那里后,每天都要上火线,打了半年多。”
由于当时情况特殊,只要枪炮一响就应战,“打错了的事情也是有的。”贺国才说,他所在的部队就曾经被自己的部队打了半天,“打到后来,指挥员感觉不对。他说,好像对方的枪声和炮声和自己这边的是一样的,后来一看,果然是自己一边的军队。但伤亡已经造成,没办法改变了。”
贺国才和他的战友一直坚持到1945年的9月份。“当时听说日军投降了,我们都不敢相信。”同年的10月12日,贺国才坐了一个月的汽车回到湖南的芷江。由于拒绝打内战,贺国才在结束了6年抗战的军旅生涯后,毅然选择回乡做了一个普通农民。从芷江步行10多天,回到了阔别6年的老家桥头河镇。
直到解放前,贺国才一直在桥头河镇的一个私人运输船上做船夫。
需要交待的一个背景是,早在贺国才当兵以前,由父母操办,贺国才与当地的一名女子结婚,并生下一个女孩。在贺当兵期间,在老家的妻子不幸去世。重新回到家乡的贺国才于1947年再婚。解放以后,重新组织家庭的贺国才,先是在当地的一个茶场当茶农,后来便回到原籍务农,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家乡。
令人称奇的是,作为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的抗日英雄,在无数次的战斗中,他竟一次伤也没有负过。当记者问及这个话题时,老人说,当炮兵的在战场上只有两种结果,“要不就是死,要不就是连汗毛都不会掉。”他进一步解释说,作为炮兵,一般都离前线有几公里远,一般不会直接与敌人短兵相接,所以轻易不会受伤,一旦被敌人的炮弹击中,很少能有生还的。
在老人的记忆中,和他一同当兵的战友,十有六七将命丢在了战场上,他是极少数经历了这么多场战斗而没有受伤的人。
解放以后,已经更名贺湘才的老人,将自己的这段杀敌经历深藏起来。由于害怕遭到批斗,当年获得各级嘉奖的证书,在悄悄地收藏几年后也被付之一炬。当记者向贺孟初问及,他是否知道父亲的全部战斗经历时,这位一直在家务农的朴实汉子直言相告:“老人家很少向我们讲他过去的事情,也就是这几年,看了一些报纸和电视,他才偶尔跟我们讲讲。”
生活现状:贺国才老人的耳朵已经失聪,但眼光仍然有神。几米内的人和事,还能看清楚,每餐能吃一碗饭,生活能够自理。无生活来源,靠子女赡养,生活困难。
已接受关怀:已得到关爱老兵网的2012年度生活补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