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张 发表于 2013-1-7 21:12:48

我参加了应高岗的追悼会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对于抗战老兵廖文湘(廖俊岳,字文湘)老爷爷来说,这首文天祥的 过零丁洋 ,确定是最恰当的安在人生上的说明。老人读过几年私塾,从小就满怀着忠君报国的激情,而老人所处的时代,又正是狼烟四起的中国抗战。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面对着倭寇入侵,河山破碎,老人当时毅然以身许国去驱逐倭寇,由一名普通士兵,做到准尉,少尉,中尉。在数年奋勇杀敌的过程中,老人的身世随着这个民族的苦难而充满着艰辛。
“民国三十四年,我参加了 应高岗 的葬礼。因为应高参的儿子是我当时的上司,也是在第三十二军”。老人说到过去,瘦削的脸上,依然洋溢着当年的豪情。
百度百科对应高岗的介绍是这样的。

   http://c.hiphotos.baidu.com/baike/s%3D220/sign=8b08bd797bec54e745ec1d1c89399bfd/18d8bc3eb13533fa28bca369a8d3fd1f41345b6a.jpg 应高岗
应高岗(1896-1945),字龙瞻,浙江永康人。
  自幼机智敏慧,胆识过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九期炮科期满后,分发浙军二师。因目睹当年军阀跋扈专横,毅然去职,前往广州加入国民革命军行列,出任黄埔军校队职。民国15年(1926),革命军北伐,高岗潜至上海,对孙传芳所部进行策反工作。18年(1929),出任陆军第十一师上校参谋处长。次年回永,任培英小学校长。旋赴江苏保安处服务。不久,复入南京中央军校第十期学生总队任上校战术教官。
  抗日战争初期,任陆军九十九军少将参谋长。期间,曾参加昆仑关战役及长沙三次会战,颇有战功。在会战序幕展开后,高岗向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提出敌情判断的书面报告。嗣以身患肺病至后方疗养。养稍痊,复出任军政部少将督练官兼遵义警备司令部参谋长。民国34年(1945),病逝遵义任所。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为其作悼词。
惶恐滩头说惶恐。悠悠岁月,历史的风尘尽管早已沉淀,历史的人物大都付之茫茫东流。然而,对于年近九旬的抗战老兵来说,过去的历史,难免有瞬间的激活,因为,哪些细节一定在一个老兵的灵魂深处而得到了永恒。社会巨变所造成的一生坎坷,又不得不让一个垂暮之年的智者,去谨慎地防止乖侮权门,得罪豪族。在生活中诚惶诚恐地说话和做人。我绝对无意去播摇朝纲,议论王法,藐视天朝。但畏天明命,性命达天,确实是现实的无奈。
零丁洋里叹零丁。对于半生征战,走遍大半个中国,人生阅历如此丰富多彩的抗战老兵,在耕田种地的岁月,哪种高山流水,汹涌而来,澎湃而去的气势,自然是一般人,特别是老兵周围的邻居所无法达到的。“高山流水少知音”,真不知道古人如何用当时的智慧,看到了今天的现实。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老人家的忠勇,与文天祥所信奉的,确实是一脉相承。然而,历史却没有让同样忠勇的每一个人,都名芳竹帛。历史的变迁,人生的无奈,知我者,其天乎?
老兵不会电脑,也从来没有上过网。如果把 关爱老兵网比做是一个神坛的话,那么,志愿者就应该是他们能够看得到的烛光。让老兵仍然看得到这个民族忠孝廉节的灵魂,至少,在与老兵们交往的过程中。是老兵们获得心灵慰藉的阶梯。
文章千古事,千万要留心。我把这篇文章写出来,大家帮忙找一找,看是否有应高岗将军的后人在,如果能与老兵联系上的话,我猜想,老兵一定会高兴的。

宁乡张 发表于 2013-1-24 20:18:46

cxmjz 发表于 2013-1-19 12: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真精神!!!!!!




这篇文章,很少人读。谢谢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参加了应高岗的追悼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