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老兵之家-援助抗战老兵的公益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68|回复: 0

抗日战争中国军与倭寇武器比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6 16: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轻武器 中国优于日本
  中国战场上交战双方的机械化程度都不高。前期中国的机械化部队只有靠苏联援助装甲车建立的第五军(基干为第200师)。日军对华作战时投入的全机械化部队也只有第五师团和第三战车师团。在中日两军的作战伤亡中,枪伤都占一半以上,可见轻武器在战场上仍唱主角。
  从轻武器的主体枪械看,中国军队始终占优势。从1937年至1945年,日军对华作战兵力保持在50万至105万之间,其中半数装备枪支(多数炮兵和勤务人员不配枪)。中国方面,国军一线兵力则保持在200万至300万,也有半数配备枪支;此外民间武装也有大量枪支(近代中国进口的毛瑟手枪既驳壳枪近百万支,多为富户购买,笔者的姥爷及姑父都曾拥有此枪);当时共军枪支数量不详,据相关资料记载,至1945年夏,八路军总数约90余万,枪支37万余支,平均每支枪不足20发子弹(笔者认为,这也是共军只能以游击战为主的原因之一)。
  从当时双方主要装备的枪械质量看,中国要稍优于侵华日军。抗战前期,中国军队派系杂乱,不过从清末起,军界大多看中德式7.9毫米口径枪械,最早大批装备的步枪便是毛瑟枪的改进型-“汉阳造”。1935年,南京政府根据德国顾问建议,以德式Kar98毛瑟枪为标准统一全军,除在外国购买,在国内仿造为“中正式”。此种枪在二战期间也是德军主要装备,性能优于日军的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式步枪。据相关人士回忆,毛瑟枪在实战中,枪伤“进口小,出口大”。而日军的6.5毫米口径的“三八大盖”不仅口径小,且因其弹道设计缺陷,所以杀伤力大大降低,当时有人戏称:“三八枪打中抗日战士,养几天伤继续抗日”。日军也深感三八枪威力小,1939年研制出7.7毫米口径的九九式步枪,性能与德国98式相当,却因生产能力所限仅有少量装备。
  在轻机枪方面,抗战时期中国各派系军队装备的轻机枪主要是7.9毫米口径的捷克式(与德式枪弹通用),质量优于日军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中国人俗称“歪把子”)。1939年,日军研制出九九式轻机枪,同样没有大量生产。
  在重机枪方面,中国军队使用的多属马克沁式,除需水冷这一麻烦外,可靠性相当好。抗战后期,国军还大量装备了美制汤姆逊、英国的斯登冲锋枪。日军重机枪为九二式,靠弹板供弹,操作不便且易卡壳。日军一直未装备冲锋枪类武器。
  手枪方面,中国当时用的进口手枪杂乱,不过其中多数为德式毛瑟自动手枪,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自动手枪。日军主要装备的是南部十四年式(中国人俗称“王八盒子”),因弹簧钢质量差使其供弹常出问题,是兵工界公认的“二战期间最差的手枪”。
  当时日本陆军装备特别是轻武器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是因其重工业-军工基础弱于其他列强,又要集中力量研制飞机和海军舰船。侵华战争开始后,日军将领便抱怨战争装备比日俄战争时期强不了多少。1939夏,日本关东军在诺门坎与朱可夫指挥的苏军交锋,其落后的陆战武器抵挡不住机械化部队,第六军大败,战死一万八千人(苏军为六千人)。此后,日本陆军虽提出改进装备,却因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实行保障海空的“超重点主义”,仍无力兼顾。

  二、重武器 中国先弱后强
  全面抗战前期,日军在重武器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从地面炮兵的对比看,中国轻重型火炮数量略少于日军,日制火炮虽然在质量上不如中国进口的一些德制装备,却有配套齐全和弹药补充能力强的优势。抗战初期,国军进口了数百门质量优良的德制山炮和榴弹炮,以75毫米口径为主,却因炮弹需进口且运输手段落后,无法保障火力持续性。
  中日军队作战时,一直流动性比较大,攻坚战很少,使用重炮的场合不多。在野战中,双方主要使用轻型线膛炮和迫击炮,装备各有所长。
  抗战初期,日军武器最大优势在空中,从1937年秋至1941年末,侵华日军一线作战飞机保持在500架左右,并依靠本国年产数千架的能力可迅速补充。中国空军的飞机全依赖外购,开始主要使用美制霍克III型战斗机,随后使用苏联援助的伊-15和伊-16,性能与日军的中岛九七、三菱九六战斗机相当,却因飞行员和战机都缺乏补充能力而越打越少,空战主要依靠苏联志愿航空队。1940年,日军的零式战斗机出现后,制空权完全落入敌手。
  到了抗战中期,中国战场上重武器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1941年,美国陈纳德的“飞虎队”进入中国战场使空战形势发生扭转,“飞虎队”装备的P-51“野马式”为当时世界上性能最好的战斗机之一。当时日本航空兵的主力外调,1943年以后,中国战区制空权已经掌握在中美联合空军手中。

  三、综合实力 中方落后于日本
  从抗日战争的武器对比中看出,国军的很多失利不能归咎于武器,需要从其他方面寻找原因。
  以单项武器而论,抗战期间中国除海军方面无法同日本相比之外,国军陆空装备质量并不算差,后期在数量和质量上还占优势。但是在武器装备系统化、装备使用的专业化等方面,中方大大落后于日本。
  以枪支而论,因为当时中国以外购为主,而且比较杂乱,所以经常出现件不配枪、弹不对膛的情况。反观日军的轻武器质量虽不算好,却实现了标准化、序列化。
  重武器方面,中方虽然引进了许多飞机、火炮、坦克和车辆,自身却缺乏弹药、汽油等基本的保障能力。大量设备经常“趴窝”不能使用。日本作为一个工业国,对自身装备能够有效地保障和维护,作战时,协同配合能力也远强于中方。
  武器性能的充分发挥,还要依靠操纵者的精神、文化、体能素质和技术水平。当时国军的兵源主要依赖抓壮丁,补充的多是农村文盲,上层又舍不得消耗弹药进行训练,造成战时装备使用效能极低。
  侵华日军普遍经过严格的训练,许多鬼子在行进中射击不用贴腮瞄准,在拼刺刀中,中国士兵因为体能与技能大都不如对敌方,经常要三、四个人才能战胜一个鬼子。

  四、总结与反思
   抗战时期,中国在装备使用方面的弱点,恰恰是中国近代社会病弱的表现。旧中国在外国人侵略面前,总是被动挨打,首先体现在人的素质的落后,具体表现为政府腐败、军队指挥无能及士兵教育训练素质低下。武器装备的因素还在其次。以上分析结果,在笔者看来,至今仍然具有警示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湖南老兵之家

GMT+8, 2024-11-21 20:22 , Processed in 0.03954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