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阿猫 于 2015-10-10 08:52 编辑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此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湖南老兵之家志愿者:阿猫 图片摄影:雨夜阳光 00
作为湖南老兵之家的一名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寻找到一位曾经参加过淞沪会战的幸存抗战老兵一直是我的一个奢望。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8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 在当时,黔军、滇军、川军、湘军等等,都是长途奔袭几千公里,他们只有一个目的地: 上海。 他们心中也只有一个信念:守住上海。 中国军队当时三分之一的陆军集中在淞沪这个战场。 我不期待它会在我身上发生,只是偶尔想想。 于是在寻访抗战老兵的过程中,心中常有丝丝遗憾。 因为我知道那得有多难,需要多大的幸运。
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必然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在几年的志愿者生涯中,我也就这么安静的做着与关爱老兵相关的事情。
当我接到刘宪玉老人讯息的那一刻,作为一名经验较为丰富的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我没有太多的兴奋,只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连续两日睡眠不足。我做好了较为充分的准备,不断熟悉黔军102师的历史。因为这是一种责任。我有点害怕无法与老人交流。假设老人耳聋,又或者老年痴呆,那将是一种遗憾。
2015年6月7日,天气晴好。 志愿者一行九人驱车前往山区,对刘宪玉老人进行初访。 在当天的活动中,我们还探望了第5军老兵王贵行老人、别动军第九纵队孔让虞老人,王老一家三兄弟均从军于国民革命军第五军,也算满门忠烈。其中大哥王贵九1942年牺牲在缅北战场。我们给王老送去了长沙金鹰卡通飞行幼儿园的小朋友为老人募集的500元善款。王老的现实情况凄苦。
言归正传。 刘宪玉老人祖籍贵州江口县桃映镇,今年已经100岁,患有气管炎。在其儿子的协助下,直至下午1点多终于完成了对老人的初访。 老人以前住在淳口镇永乐村大山深处。 其实我曾经2次到过那一带。或许我曾经从老人家门前走过。 在路上,我不禁自责,为什么当时不问一下当地有没有抗战老兵。 那时那刻,我与刘老缘分没到,擦肩而过。
刘老的儿子在村头迎接我们。原有的大山深处的住房已经完全坍塌,无法再居住。现两人借住在外村山田村一熟人遗弃的旧屋。 沿山路徒步而上,我终于见到了刘宪玉老人。 刘老当时坐在杂房的沙发上。我紧紧的握着那双手,感受着他给予我的温度。 一开始的笔录不是很顺利。我有点忐忑不安,没能进入状态。老人也紧张,估计是70多年来第一次当着这么多陌生人讲述历史。 随着话题的深入,按照老人在部队的时间顺序,我终于可以开始问一个我憋了很久的问题: “刘老,你去过上海吗?” 然后像小孩子做了坏事一样,不安的等着答案。 刘老没有丝毫的犹豫,果断的回答:“去了,我们在上海打了三个月仗,在河边打,当时很苦。。。。。。” 我当时心中狂喜,奇迹呀!! 老人由此开始了精彩的讲述,同去的志愿者也非常幸运的听到了这段尘封多年的传奇历史。刘老有气管炎,因此讲一段,我们就让他休息一下。 老人烟瘾很重,我们后来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当他讲得有点累时,给他点支烟,精神就会好很多。 同时由于我们这次初访的目的是核实他的抗战老兵身份,偏重于弄清楚老人完整的从军经历,老人的战斗经历太多,太丰富,也就没让老人去过多讲述这些细节。我们的侧重点在于老人是否能够记得每次会战部队到了些什么地方,行军路线是否和史料相符。 我不得不佩服100岁老人的记忆力,老人清晰记得师长、历任团长名字,记得他曾经是九班班长,记得江苏无锡、陕西宝鸡、广东韶关曲江等等地名,甚至于第四次长沙会战失败后从长沙洪山桥这个小地名撤退都记得,或许这些东西都刻入了他的骨髓,刻入了他的血脉,因此他的抗战老兵身份是确定无疑的。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这是我做完整个记录后的感慨。 刘老是幸运的。 他的战友大多战死,与草木同枯,成了无名英烈。 十多年后,他得以胜利而归,一直坚强的活到了现在。 这是多么大的奇迹。 虽然他现在过得非常凄苦,没有尊严,但是我相信: 刘宪玉老人一定会在未来不多的日子里得到他应有的、迟到的荣耀和尊严。 我也是幸运的。此时此刻,不早不晚,我和他相遇。
老人的从军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黔军102师的军史。在还是被称为第2师的时候,老人就已经到了部队。 1937年抗战暴发,柏辉章将军率102师奔赴抗日前线,在战场上,他们一改黔军昔日萎靡不振的作风,浴血奋战,在抗日战场打了很多次硬仗,参加的主要有1937年8月,参加“八一三”淞沪会战;同年11月,参加南京保卫战;1938年5月,在砀山参加徐州会战;1939年,参加南昌会战;其后参加四次长沙会战,尤以1941年9月的第二次长沙会战打得最为惨烈。部队撤出阵地后集结,看到原来一万多黔籍将士只剩下区区几百人,柏辉章失声痛哭。在这些大会战中,102师均在战役中发挥关键作用,屡建奇功。但因黔军无川军桂系那样的独立系列,所立战功均为战场上临时的婆婆们给据为己有。柏将军在各战区长官试图肢解102师的情况下,以实际战绩保存了102师的番号。
一百岁的刘宪玉老人自1937年起,就一直追随黔军102师师长柏辉章将军奔赴抗战前线,转战南北,历经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保卫战、第一、二、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第四次长沙会战共10次大的会战,多次负伤,但都安然幸存。其中第二次长沙会战中身负重伤。第二次长沙会战后,自1937年开始参加抗战的一万多黔籍将士只剩下区区几百人。 老人参加战斗实在太多,全身多处负伤,有些伤已经无法记得在哪次会战中所负。对于具体战役时间已无法记忆。但从军经历过程是非常清晰的。笔者承诺以下老人从军经历均为刘宪玉亲口所述。
刘宪玉老人从军经历: 1932年(老人记得当时是16、17岁)因兄弟3人,老人排行第三于贵州江口县桃映镇被抽丁到黔军2师,记得师长为柏辉章。经过铜仁,调往四川涪陵。后至河南信阳、潢川一带“剿匪”,地方民兵部队协同作战。
淞沪会战: 老人编在612团,记得团长为陈伟光。三营营长姓刘。老人曾任四连三排九班班长,具体哪个时期已无法记得。 老人清晰记得在上海打了三个月仗。询问他是否在江阴,已经不记得。老人说仗打得很辛苦。沿水边修战壕作战,睡在木板上。日本人武器装备太好,102师只能白天休息,晚上打仗,进行游击战。 老人讲述了一段淞沪会战时和日军在苏州河畔白刃战的细节。当时102师架设浮桥渡河。然后双方在桥上短兵相接。两边的人混战在一起,枪是没法开了。老人说他们当时用的是马叶子刀。老人模仿着当时的场景,昨日重现。一个小时后,敌我双方都精疲力尽,也就散了。 于夜间撤退至无锡,与日军激战一晚后,撤至南京。老人记得南京保卫战中粤军在南京紫金山的细节。后日军从安徽包抄过来,102师突出重围后经安徽至陕西宝鸡整训。后调至黄河边驻防,老人记不清地名,应为潼关。
老人记得黄河一天涨三次水,到黄河边挑水喝。老人在305团,团长为陈伟光。
徐州会战: 102师赴徐州参战。战斗依然打得惨烈。102师被日军重围,分成多部,采取游击战四面阻击日军。日军询问当地老百姓中国军队番号。老百姓都说是102师,因此日军误认为102个师的中国军队在作战。 老人记得师长柏辉章胞弟柏宪章、304团团长陈蕴瑜阵亡。老人因为心肌肿疾病,没去参加追悼会,服药3个月。后部队至河南漯河休整,补充新兵。
武汉会战: 102师至江西后,江西各界搭台,进行了热闹的慰问。记得万家岭大捷。
南昌会战: 102师至南昌外围参战。部队损失严重。撤往湖南衡阳。团长陈伟光升任副师长。老人分至第304团,团长许世俊。
第一次长沙会战: 79军协防,守了3天,还是换成102师来守。老人清晰记得在新墙河驻守近3年。
第二次长沙会战: 老人在岳阳麻布山一带作战,任务是守铁桥。102师伤亡惨重。老人多处负伤。其中左脚大拇指被炸段,小腿肚被子弹穿过。后脑被日军飞机弹片所伤,至今仍有弹片没有取出。老人坐汽车至怀化洪江后方医院休整。4个月后,102师在洪江的10多个伤兵伤愈后本被要求步行至长沙,老人们拒绝,强行拦住一辆光荣车至长沙。后步行至102师在岳阳新墙河驻地。
第三次长沙会战: 102师随第4军至广东韶关曲江,准备增援香港守军。香港沦陷后,加上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102师三天三夜强行军于长沙黄土岭与日军作战。老人记得一战斗细节:老人和两位战友,其中一湖北籍士兵会日语,三人担着担子,担着羊头,混入日军阵地,用手榴弹炸死10多名日军。因战功记到74军名下,老人情绪有些激动,提及当时长沙城老百姓为第4军鸣不平,刷标语,内容为“74军作废”。102师后来一路经浏阳枨冲撤至浏阳青草田心休整,老人清楚记得挨着浏阳河,不是捞刀河,离浏阳城只有几公里。102师后调至江西宜黄。老人记得师长为陈伟光。老人在此次会战中右耳被弹片所伤。
第四次长沙会战: 102师由宜黄经浏阳入长沙。老人在304团,守住长沙市河东,没有过湘江到河西,清楚记得当时长沙城没守多久,部队被分为好几块,老人随部队沿长沙洪山桥经过岳阳平江撤至江西修水。老人记得师长陈伟光被撤职的事情,非常气愤,说薛岳一把抓。。。。。。(根据史料,第四次长沙会战后,102师被薛岳改编为粤军而结束了其身为黔军的历史。)
抗战胜利后,随部队至九江。
对于之后的从军经历,志愿者多次询问,老人都不愿再谈,或许与102师的悲壮结局有关系。只提及后来还到了江苏柏宁(音)等地。,据老人儿子电话告知,老人当年年轻时说28岁时不愿参加内战,脱离部队,辗转经过浏阳,因为长沙会战时在浏阳呆过,也就留下来了。老人在郴州的亲哥哥曾告诉他,老人把年纪搞小了4岁,所以应为32岁,即1947年到浏阳。 老人至浏阳后作了上门女婿。妻子与前夫有一女儿。老人与妻子共育有5个子女,但只带活了54的小儿子。
老兵现状:交谈尚可,有气管炎。有一子一女。和54的儿子刘靖仁一起生活。刘靖仁离婚二十多年,未再娶。离婚时判给他的儿子在郴州已经安家落户。原有的在淳口镇永乐村大山深处的住房已经完全坍塌,无法再居住。现两人借住在外村山田村一熟人遗弃的旧屋。刘靖仁因为要照顾刘宪玉老人,只能在家呆着,无法外出打工。家庭经济条件极度贫困,需要进行救助。 老人现有高龄补助220元每月,低保390元每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