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刘建仁 出生年月:1922年 1月16日 现住址:湖南省涟源市桥头河镇甘冲村刘家组388号 部队番号: 常桃警备司令部(陆军15师85团) 从军经历: 今天送伍老上山回娄底的路上接到电话说桥头河有个新发现的老兵,要我们去走访,于是我们从涟源三甲下高速,绕道涟源去桥头河,到了目的地,远远的看见李玉书在路边等我们, 随李师傅走入一间大庭院的小偏房,刘老坐在一张藤椅上,看到我们进去马上起身来和我们握手,很多邻居也跟进来东一嘴西嘴的,说老人能写一手好字,附近的对联都是老人写的,干鱼连忙做手势要他们别说了,让我们好好听老人自己说,干鱼从最基本的问起,由此打开话题告诉我们: 我出生于民国11年1月16日(1922年1月16日),父母取名刘建仁,是民国26年(1937年)和李信之等同乡一起抓壮丁当兵的,去的时候是预备兵部队(补充兵部队),是直接从桥头河走路经湘乡到长沙的,到长沙是到宪兵学校,名叫宪兵学校招生办,要考试的,我小时候读了老书的,只要考文化,一下就考上了,记得宪兵司令是谷正仑,还有几个宪兵学员是李勇、舒天才,在长沙的学校呆了一个星期左右,就把我们送往南京,去南京也是走路,每天走90华里,经江西到南京,每个新兵都有行军包,都要背着走的,是直接找旅店住,那次去有几个连队,一个连队一般有一百多人,去的时候只有15岁,大约是正月份几,开到南京后在南京训练,是住在雨花台,每天有日本鬼子开飞机来炸无法安身,后来接到命令,要我们回湖南,我们还是走路经江西到了湖南宁乡,在一个离县城十多里的地方学习、训练,大概有一年时间,每天是学习军事,在宁乡时发了枪、被子、军装,还发了子弹,枪是步枪,子弹和枪是背在身上的,出操或出门去哪里都要背在身上,毕业后要编入部队了,那时候还只有16岁多,离家一年多了,很想家里父母,因宁乡离家只有一百多里,就请假说要回家看看,大概一个月后接到姐夫的来信,要我去他的部队,姐夫是陆军15师85团的连长,名字是袁子芳,是王东源师长的部下,长沙南门口人,是经部队的表叔李华堂介绍我姐跟他认识,由表叔做媒在芷江连部结的婚,那时是民国25年,我去送了亲,记得是在湘乡坐车去的芷江,我在那里呆了两个月,觉得当兵很威武,信里姐夫告诉我现在是在常桃警备司令部,是唐生明部下了,当高射炮连连长,我约上同乡李翰余一同前往的,到部队后经他请示上级安排我当了司务长,管理枪支、弹药、服装、薪资、伙食,李翰余当军需辅佐我,后来袁子芳调到桃源冷家溪金矿局矿警大队当大队长,新来的连长叫罗桂云,在芷江时和姐夫袁子芳是同团的战友,姐夫便写信跟罗连长求情,放我去金矿局去,民国28年5月(1939年)份到了金矿局矿警大队,记得在金矿局稽查员是曾庆红、刘明阳,到民国29年时我疾病缠身,久治不愈,便请假回家治病,想病好了再去,回到家里时家里住满了难民,就连阁楼上都住满了,说是长沙大火,还迁移了很多学校到桥头河,有长郡中学,师范大学等,照顾家里再也走不开了,要提供难民吃住,有钱的会给一点点,一般的都没要的,直到抗战胜利才回长沙的,我也一直没去部队了,一直在家务农了,在文革时受冲击,后辈子女也受牵连,不能上学,不能当兵,不能参加工作。。。 生活现状: 大儿子刘伟杰已故,三儿子刘世杰严重腰椎盘突出不能做事了,二儿子刘俊杰稍微好点也骨瘦如柴,老人92岁经常是早晚吃方便面,中午儿媳送饭吃,没送也是吃方便面,老人头部受过伤,经常头晕,心悸气短,营养不良造成缺铁性贫血,正需要治疗,老人除每月55元的新农保外每月任何收入。 走访志愿者:邱海里 李玉书 肖伟红 于2013年12月6号
|